一、新冠病毒疫情究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什么?
1、中国制造的功过得失
中国制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家电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家电。
全球对中国制造高度依赖,这种依赖由于疫情的区域隔断,使得世界各地尤其是美欧日发达国家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目前出现了全球性的“去中国化”倾向,发展的态势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2、我们没有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疫情的全球化,使得中国外贸停摆;直接造成了27万多家外贸企业破产倒闭。以美国为例,3.3亿人口至少等于15亿中国人的消费水平。
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中国国民炫耀制造能力,且威胁你的消费者,这种思考方式是不理智的,是违反常识的。
3、误判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体系中的水平
近日,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针对国内过于高涨的民族主义狂热,发表了重要讲话,认为中国制造处于世界的第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到目前为止,西方并没有随着产业转移,将核心技术同步转移到中国;中国贸易协定更增加了一条,那就是不支持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4、后疫情时代,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中国制造业,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去中国化思潮以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国民消费信心不足。
中国因为传统制造业的萎缩、对外贸易的停摆与像旅游业等服务产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失业人数将超过官方公布的2月份的6.2%。失业所带来的消费能力消退,将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目前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就业问题。
5、科技可以救国吗?
没有消费能力的提振,中国制造业要想大的突破,只有寄希望于科技创新,产生代际的产品更换,像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将经济危机整整往后延迟了10年。遗憾的是我们暂时看不到这种技术革命的迹象。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迹象,那么日美就过度主张制造业回撤了。
中国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及其整个民族的急功近利的精神,使得我们也许会再一次拉开与西方的差距。
6、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熬!
我不知道要熬多久,先打算熬到2025年再说!
熬,要说多痛苦,就有多痛苦;
但这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求生意志,是我们的根本动力。
二、我们已经做了的准备与我们应该做的准备
1、我们已经做的准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已经有了对本次经济萧条长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我们形成共识的基础。
核心团队初步达成了共克时艰的认识;长期困扰我们的部门墙问题,划地为牢问题,自我设限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得到了极大的克服。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得了空前的加强。
“企业存在先于一切”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根本方针。自救方能求生,已经成为大家工作的动力来源,我们不会再去等、靠、要。
2、我们还应加强的准备
精益化制造即降本增效将是中国制造业主流的活动;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主流的经营模式;
紧紧抓住头部企业,依然是企业价值链构造的基础;
准备打好产业史无前例的价格战,这是最终的洗牌与格局重建。
要活下来,首先要经历这场你死我活的恶战;所以现在还是中国制造业最坏的时候,最坏的时候还没有来临,但很快就会来临;
创新是我们必须从今天开始的、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活动。
3、将最重要的事情列入日程表中来
丢掉疫情前的一切不利于生存的观念与习惯,包括疫情前制定的年度计划;
以年度为长远计划,季度为长期计划,以月度为中期计划,以周度为短期计划;执行至上,行动至上;
警惕疫情将一切节奏拖慢所形成的惯性,警惕产量下降所形成的麻痹;
不断提升的质量将是活下去的唯一可能;
专注自己产业的可替代性;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被他人所替代。
任何一家企业都在困境中求得产业链上下游的挤占,很有可能你的企业就在这个挤占过程中被别人替代。
三、我们的明天
活着,真好!
不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熬,将会形成一个新的族类;
这样一个族类,可以在任何困境中生存下去。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