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哪里?”几年前“两会”期间,武汉市市长向总理提出这个问题,显然发问人并不想获得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答案,他想知道的是,武汉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
河南的热干面令武汉人伤心
武汉三镇的失落感来源于一群河南人,这群河南人把武汉最主要的早餐食品热干面做成方便食品,每包4块5,而且大获其利。
整个12月份,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就像弥漫在整个城市的湿润空气一样容易上身。当地出租车司机陈师傅世居武汉共历七代,也就是说,他们祖祖辈辈吃了七代的热干面,他郁闷地反问道:“我们武汉人怎么就做不出来呢?”
是的,号称“九头鸟”的武汉人怎么就做不出来呢?1100万武汉市民的反思显然并不单纯针对一包热干面,而是明显的心态失衡———他们已经有必要为一包简单的方便面而苦恼了。
以九省通衢之地、“楚中第一繁盛”之地而为一包简单的方便面苦恼,问题何在?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之一就是武汉市市长的一句常识性的提问,被问的人是总理。这是几年前3月“两会”期间的事,连发三问:“武汉在哪里?”
很显然,发问人和被问人并不想获得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答案,他们想知道的是:武汉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究竟居于何种位置?这个问题需要地方来回答,也需要中央来回答。
回答“武汉在哪里”就是在回答“湖北在哪里”,甚至“长江中游在哪里”。道理很简单,武汉是湖北无可争议的龙头,也是中部惟一的特大城市,是国内的交通枢纽,对诸多中部城市有相当的辐射作用。
武汉如果快速崛起,势必能够带动湖北省;而湖北的崛起对长江中游诸省乃至西部都将起到关联影响,这符合中央关于东西部协调发展之期望。
现在,湖北省急切希望武汉的带动作用迅速显现,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建设武汉城市圈的设想,省委书记的说法是,“武汉市对全省经济发展举足轻重,武汉市的辐射力,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源泉”。
而眼下需认真考量的是,它们将以何种方式求得光明前途?
湖北难题
武汉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发展不乏亮点。据几年前武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前三个季度武汉市累计实现GDP超过1200亿元,增长12.1%,创近四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主因在于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恢复活跃,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整体上保持了稳步提速的势头。但这个城市在开放过程中也遇到了与所有老工业基地同样的难题———老国企的困顿、大量职工的下岗、艰难的就业。
另外,在这个特大城市周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与其比肩,结果造成这个城市的能级不断上升,进而带来商务成本的迅速攀升。
权威资料表明,近年来,在多个工业行业中,武汉市的平均利税率低于湖北省全省平均水平。比如纺织业,产值利税率比湖北省纺织行业的同一指标低36%。
12月1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武汉市长认为,“在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核心能力在逐步下降。”他并不讳言,“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迅猛发展的城市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则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武汉是湖北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当武汉的竞争力趋缓,湖北省自然异常着急。
环视湖北周围,南有长株潭城市群———越来越被当成一个整体的城镇密集群;北有郑州中原城市群———正在极力北望京城;东有长三角———当今国内无可争议的发达城市集群;西有成渝———在政策之手扶持之下高歌猛进。
这些城市群正在吸引大量的资本、人才以及新兴产业的进入。同时也正在带动诸多所属省市在新的区域竞争中建功立业。
于是湖北便有了成为洼地之忧。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表明,武汉以及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市的GDP仅相当于浙江六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的54.4%,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后者的39.3%。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在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人均GDP9703元,折合1172美元,仅接近国际上一般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底限(1200美元)。
然而,这几个城市是湖北省的支柱。他们提供了全湖北省60%的GDP、5..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投资、61.8%的社会零售额。
这不仅仅是“湖北在哪里”的问题,倘若再将目光进一步扩大到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等中部五省,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更大的洼地。
一份权威报告显示,相比东部雄厚的市场基础而带来的繁荣,同时相比西部在政策支持下的发展现状,中部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滞后的迹象凸显。
该报告从中部五省固定资产投资、GDP在全国的比重、人均GDP的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四个方面与东、西部进行比较。比较表明,此四个方面,中部五省均有下降或增长落后的显示。
比如,中部五省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9%下降为18.3%,与此同时,东、西部的这一比重分别上升0.7个和0.1个百分点。
再比如,中部五省人均GDP增长15%,而东、西部的增长比例分别是24.8%和16.6%。
面对这种态势,湖北自然不甘随之沉没。湖北省委、省政府必须寻找湖北的振兴之路。
湖北把希望寄托在建设武汉城市圈上。上推数年,武汉市和湖北省在发展思路上多有分歧,武汉市成为直辖市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如今,湖北省高调支持武汉以及城市圈的推进,大有和衷共济之良好态势。
武汉城市圈怎么画
12月10日,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说,“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推动湖北省经济的必要举措”。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专门成立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课题组。梁是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
按照规划,武汉城市圈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是武汉市城区,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个主城区和黄陂、阳逻、纸坊、纱帽、蔡甸、吴家山等郊区卫星城。
第二圈包括以武汉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范围内的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仙桃、咸宁、潜江、天门九个城市;
第三圈则包括第二圈的九市以及以武汉为中心,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十堰、襄樊、宜昌、恩施、信阳、南阳、荆州、荆门、随州、岳阳、九江等城市。
三个圈层中,最核心的圈层是第二圈,即所谓的“8+1”。
湖北省副省长透露,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2005年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2010年圈内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从目前的59.1%提高到70%左右;武汉市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提高到70%,其他八城平均达到50%。
当然,中期和远期目标则更为宏伟。湖北期望,到2020年,武汉市能够在长江中游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在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宏伟目标的手段中,大略观之,湖北省的想法应该是,行政力量的推动不可或缺,甚至很重要。
无论是在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许多文件、材料之中,还是在本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都能够发现这种痕迹。
究其原因,湖北省包括武汉市的市场力量不够,无法、无力推动城市圈的进展。在此情形之下,行政力量的导入成了必然的选择。
与此同时,行政力量能够避免如许多地区无法跨越的一个重要障碍———省市间、城市间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当中,省政府就是权威的协调机构。
12月11日,武汉市市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势必将给武汉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然而,仔细揣摩11月9日在“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发现他一再强调武汉城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经济联系范畴。这里边的含义,可解读为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
他强调,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城市圈的推动,这个道理同样有用。
事实上,这个城市圈中的诸城之间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对于这个城市圈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处理1与8的关系和8之间的关系———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利益关系以及城市圈中除武汉之外的8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1与8和8之间的关系协调
换而言之,武汉是否能够形成足够强大的聚散以及辐射功能,将对这个城市圈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梁亚莉说,理想的形态是“前店后厂”———研发、销售中心在武汉,生产工厂在其他城市。如此,则形成了产业的分工,能够有效率地使用各自的优势所在。
就目前而言,对于武汉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恐怕是自我发展。
在武汉规划的几大主要产业中,有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钢材制造以及深加工、生物工程以及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群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这几个产业,都相对集中在武汉几个大的开发区内。围绕这些产业,武汉显然希望能够在其周围形成零部件、上下游配套产业。而这些产业,更多集中在武汉市内,要达到那8个城市还要假以时日。
这意味着,武汉要加速与8个城市达成相互补充、产业合理分配布局之状况。据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调查,除农副产品和少数产业产品与武汉关联度较强外,周边地区许多产业、企业的经营基本与武汉无关。比如周边城市的服装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基本上都依托沿海市场,对武汉这个近在咫尺的汉派服装发源地则是绕城而去。
绕城而去,还终究算是互不相犯。但周边的城市挟着更优惠的条件、更便宜的土地开始与武汉直接争抢资金、项目。与此同时,8个城市之间交往甚少,各城市之间没有直接相通的高速公路,去任何周边城市,都必须经过武汉。
此外,各城市之间的地方利益如何协调也是一件相当艰难的工作。
虽然有此种种现实的障碍,这个城市圈的未来依然令人充满了期待。
仙桃的选择
12月11日,距离武汉周围100公里的仙桃市市委书记说,与武汉和周边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形成错位的发展,是仙桃未来发展之路。
地处江汉平原,仙桃并没有资源上的优异禀赋。但该市去年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其主要的贡献来自于成千上万家遍布全市的小轻纺厂、服装厂,在这里,民营经济占据经济总量的90%以上。
“背靠武汉,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仙桃提出发展要‘打武汉牌,走昆山路’,要做‘湖北的温州’。”仙桃市委书记说,“我们知道,不可能坐等武汉来扶贫,而要努力去寻找既可以打武汉牌,又能形成自己特色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圈中靠着武汉找到仙桃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整体融入、主动对接。”
马清明找到的这条路就是做武汉的后花园和壮大轻纺、服装加工业。
一方面,仙桃3年投资40亿元建造8个周边城市中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五星档次的外商俱乐部,努力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和休闲文化氛围,吸引武汉人以及在武汉停留的人到仙桃消费。
仙桃的环境牌打出后,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上双休日,仙桃街头处处可见挂着武汉车牌的轿车、大巴,宾馆常常爆满。
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仙桃主张“越轻越好”。在纺织产业方面,仙桃正在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说这里生产的无纺布制品占全国的40%。
与此同时,集聚效应也逐渐产生。目前进入仙桃的跨国公司,全部来自轻纺行业。
而更为光明的前景则是,利用成熟的产业环境和低廉的成本,从武汉吸引更多的纺织行业的资本来到仙桃设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生产基地建在这里,能大量解决我们的就业,也可以拉动相关产业比如包装、运输等的发展,仙桃希望从这些方面能获得效益。”。
而这些不仅需要仙桃去吸引,也需要武汉去配合推动。但他担心,“武汉是否愿意带着我们走”。
矛盾着的武汉
11日,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武汉市长。“愿意带,又不愿意带。”他如是作答。理由是,武汉没有扶贫的义务,所以不愿意带;而愿意带,则肯定是因为利益使然。
“只有周边变了,武汉才能变得更快,我们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譬如在一个周围全部沙化的地方,绿洲无法长久,可能最终也会被沙化”。他显然也希望周围城市的迅速崛起———这能够给为武汉带来广大的腹地。
事实上,在未来,武汉需要这些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能够给武汉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从人力成本上来看,武汉的人均工资约每年10万元,而周边地区却仅仅停留在五六万元的水平,即使算上交通成本,依然能节省近一半。同时,周边地区资源丰富,腹地广阔,是武汉产业原材料主要来源以及产品主要销地。
随着武汉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许多产业需要转移,而周边的8市就是转移的最佳选择。
已经有早起的鸟儿看到了其中的无限商机,诸如武汉健民药业在英山建立了药材种植基地;楚天激光在赤壁兴办加工基地;武汉皇经堂蔬菜批发市场在孝感建立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说,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周边8市项目637项,到位资金10.2亿元;同时,武汉企业到周边8市投资项目193项,投资额23.3亿元。(多年前数据)
“与外地、外商投资比较起来,这些资金都是小巫见大巫,武汉城市圈不能仅仅只将目光局限在圈子内的自产自销,而应该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打造城市圈产业链条,最终的目标是吸引大资本。”武汉负责人说。
在吸引大资本的鼓舞下,1年多来,武汉将全城颠簸的水泥路面“黑色化”为柏油路,直接构建从中心城区到五大经济板块的快速通道;又斥资82.71亿打造迄今为止武汉市交通规划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新建7条高速出口公路连接咸宁、鄂州、孝感等周边城市。
“武汉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低廉的商务成本,随着武汉城市圈完成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逐渐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环境,明年武汉城市圈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武汉市市长充满了激情。
在武汉市与8个城市背后,还站着湖北省。为了这个长江中游省份的未来,湖北将会奋力扶持武汉城市圈,以此来走出洼地,形成崛起之势。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