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学术论文:《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人体的物质需求欲望有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意思大概就是,肠道菌群基因组DNA系统在人体的过度活跃和紊乱,有可能是导致人贪污腐败甚至物欲横流的生物学诱因,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可以生理性地消除饥饿感,减少人对物质的需求,从而“挽救”被物欲控制的目标人群,有利于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
就是这篇论文引发了中纪委公号的评论。
事关反腐败,这么“重大”的研究成果,不吸睛几乎都不可能。媒体披露,中纪委都注意到了这篇论文,并通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络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给予了回应。
中纪委公号的文章中说:腐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难题,腐败成因很复杂,遏制腐败需要多种多样的措施,相比寄希望于“肠道菌群”,我们现在还是需要一些更靠谱的操作。因此,对这项“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微笑。
面对这样的所谓论文,抱以微笑的确是相当矜持了。相形之下,网民就没那么客气了,“奇葩”、“垃圾”、“丢脸”就是他们最直接的反应。
通过靶向肠道菌群来反腐,够神奇,但显然还不是最奇葩的成果。
2018年,一篇名为《基于中医诊治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新技术初探》在网上爆红,作者将发动机分为五个系统,分别对应人体的心肝肾肺脾,将“阴阳五行”理论引入到了发动机故障诊断领域,真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年前,几位学者研究认定,一个银行行长的面部宽高对其所在银行的内外部绩效有影响,因此撰写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让金融圈的人士惊掉了下巴……
这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
论文一个比一个奇葩,哪儿来的?初听题目,不少人还以为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三流山寨论文,但其实,论文的作者都来自国内名校。难怪有网友惊叹:难道是我上了一所假大学?
奇葩论文层出不穷,原因何在?作者个人的急功近利是一个因素,此外,科研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吃学术饭的人被逼着去拼命发表论文,一方面,产生了“中国论文全球数量第一”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许多怪象。
数据表明,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高不下,但在“高引论文”这一关系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排名中,中国仅列第五。更有调查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毕业论文,有的甚至只用不到10天。正因为急功近利追求速成,才产生了大量注水论文。这些论文造就了数量上的繁荣,但这样的科研成果又有多少真实的价值?
当然,从理论上说,评价一篇论文的质量需要专业的评价,并非所有初看上去“奇葩”的论文就一定没有价值和意义,一位著名学者就说过,“对学术论文最有评论资格的应该是本专业、本学科的人,而不是什么吃瓜群众。”
问题是面对不少疑似“奇葩”论文,学术圈往往失声了,假若学术圈内只求相安无事,失去严肃认真的评判,又怎么能怪吃瓜群众越俎代庖?
让学术环境纯净起来,再也不要找理由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