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对外公布,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及医保政策“松绑”的问题。(7月26日
中国新闻网)
互联网医疗可以合理利用闲余的医疗资源,避免看病时排队等待,减缓“看病难”这一顽疾;而且从长远看,它或将可以慢慢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甚至彻底颠覆患者的就诊体验。再者,互联网医疗也契合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总之,互联网医疗具有可期的未来。
然而,目前的医疗体制,也存在制约互联网医疗的障碍,比如,互联网医疗无法享受医保。也就是说,患者提供互联网就医,只能自己掏腰包。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多半是慢性病患者,无法纳入医疗保险所产生的矛盾,还没有凸显出急迫性和必要性。不过,随着互联网医疗的纵深发展,若不纳入医疗,毕竟影响互联网医疗发展。
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相继推出政策、措施,推动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的进程,这意味着,以后患者在网上看病拿药,也可以走医保渠道报销。这对习惯互联网医疗的患者,以及互联网医疗本身而言,都绝对是个利好消息。
其实,受惠于医保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医疗机构和医生。我们知道,在新农合之前,一些基层卫生院频临生存危机。然而,在国家实现新农合之后,患者尝到了新农合的甜头,都纷纷加入这一社会保障,自此,基层乡镇卫生院转危为安,渐渐的又都蓬勃发展起来。用这样的逻辑分析,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必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如果互联网医疗在医保的推动下蓬勃发展,那么,我们更需要关注安全。大家知道,互联网医疗打破了“望、闻、问、切”
的医疗常规,无法完整地掌握患者的病况。因此,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做了规范,也要求互联网医疗时,患者向提供必要的电子检查数据;患者在网是购药时,需出具医生的电子处方等等。这些措施、规范,都旨在保证医疗的安全。
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存在诸多的漏洞:比如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就诊,平台违背相关规范,不要求患者提供过往检查结果或者病历;比如网上售药时,平台不要求患者提供电子处方,或者不认真检查电子处方,乃至自己帮助患者造假;再比如,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擅自拓宽服务范围,等等。以上种种,都对医疗服务存在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
纳入医保的良性推动,更能促使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民众当然支持。但是,我们不应忽略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安全漏洞。对于互联网医疗而言,医保和安全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二者应该兼而得之。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一方面推动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一方面规范互联网医疗,堵上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漏洞。
互联网医疗入医保,更应关注就诊安全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