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陕西西安。学府大道中段市政道路建成通车,路中有一棵树龄260年的皂荚树。据华商报,最早的方案是将古树移走,后来调整施工方案,将古树放在路中间保护起来。(4月8日 澎湃新闻)
为了保护一棵古皂荚树,西安学府大道中段“让”出一部分,给了古树一片空间,给了民意一个空间,也从中彰显了城市民本哲学的生机。
对于多数城市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开发,古树、古建筑留与不留、怎么保留,往往会成为一道难题。有的一推了之、一挪了之。然而,古建筑没了,古树也从此凋零了,城市因此少了那么一些古意和生气。
一棵古树,留在原地的生态价值,远比挪移到它处的生态价值更大,保留这棵古树,除了保护了古树那一片盎然绿色,也尊重了来自底层的切切民意。
近年来,有不少让人暖心的城市发展范例。有的为了栖鸟的繁殖,而推迟了修剪城市行道树的时间。行道树虽不那么美观了,却营造了融洽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的地方建筑工地为了保护岩燕的顺利繁殖,暂停了施工。建筑公司虽有损失,但也留给了岩燕一个生的机会。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人和自然不断和谐相处的过程。城市的建设,也最终是让生活更美好,而不仅仅是让人过得更美好。
但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不那么和谐的地方。有的地方一刀切式的推倒重建,被取而代之的是假古董、移植巨树,不仅失去了生态价值,也无形中浪费了更多的财政资金。有的把盲道建成了“山路十八弯”,有的把盲道建成了“断头路”,有的把人行道建成了“书页路”,行人行走困难。
城市的建设,确实需要大设计师谋划几个闪耀的城市地标,营造宜居的城市的至高点,但也需要在传承生态、尊重民意中找到城市现代化、高规格和民意对接的平衡点。
西安作为国家重点打造的国际化都市城市,其既有千年传承的帝都文化传承,良好的生态基础,也有着现代化发展的前瞻擘画。一棵古皂荚的去留,虽然不必然改善西安的城市生态,保留这棵古树,却无形中点亮民间那一盏深情的明灯,给城市生态更多向上生长的希望。其他有睿智的城市,或许也是走着同样的道路。
美丽中国,从点滴做起。城乡发展,以最小化改变自然为代价,以最大化照顾民意为出发点,不管是古城还是新城,都将在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下乡愁中获取磅礴力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成为未来发展的标杆。
保树让路彰显城市民本哲学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