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位并不是事业编制,也不属于临时工
公益性岗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的居民就业问题,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公益性岗位,比如社区管理、环卫绿化等,照顾家庭生活困难的居民,由财政出资促进其就业,解决其生活困难。
这类岗位工资低,略高于当地最低平均工资,工作岗位也比较辛苦,就业的人员,多为年龄偏大,没有专业技能,或者老弱病残人员,公益性质突出。
还有一种公益性岗位,是指市县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人事部门招考的“零就业”、“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其就业的岗位,多为乡镇、街道的事业单位。通过这种方式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其工资待遇参照同期通过招考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式职工,由当地政府自行筹资发放,实行合同制管理。
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匮乏,对于这类市县招考人员,合同期满,通过招考或者考评,可以转正,调剂到有空编的事业单位任职。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是不能转正入编的。
在我国,公益岗位是为了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援助岗位,主要是一些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公益性服务岗位,和事业编制岗位是不同的:
招聘对象不同
公益性岗位主要是针对一些残疾人员或失业人员进行招聘的,很多招聘都要求要35岁以上年龄。而事业单位人员则是针对年轻的大学生,正常要求35周岁以下人员才可以报考。
1、毕业一年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岗位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某些单位充实一下人员,提供一些助力,二来是为了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让大学生们在真正就业之前,有一个合理的过渡,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公益性岗位一般就是三年,最多6年,不会一直续聘。
2、40、50失业人群。岗位提出的目的最开始主要是为了照顾下岗职工,后来不断扩的范围,因为40—50岁正后处于人生负重比较大的阶段,因为自身年龄,就业存在困难,但是家庭开支又非常的大,所以特别困难的家庭可以申请,给夫妻双方其中提供岗位。
3、残疾人,主要是残联给提供的,主要是给有一定工作能力,但是身体残疾的人提供的,他们也主要是为残联服务,掌握辖区范围内的残疾人信息,组织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工资待遇不同
大学生公益性岗位、4050公益性岗位通常都是服务三年,但是前者的工资要高一点,分配到单位可以承担的工作要多一点,后者工作量相对少很多。残疾人工资最低,带有一定帮扶性质,主要也是负责残疾人工作。
公益性岗位的工资都是比较低的,一般和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相当或者更高一些。而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都是由财政核定拨款的,一般在各地都处于中等水平,会比公益性岗位高很多。
管理方式不同
公益性岗是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直接管理的,正常情况下连续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事业编制人员虽然也是签订合同,但却是有编制的,是一个铁饭碗,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的。
公益性岗位和临时工也有所不同,临时工岗位针对的是普通的社会群众,一般会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虽然工资也不高,但是并没有要求工作3年后强制退出岗位。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