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到中国走了一趟,仅仅三天行程满载而归。
空客公司拿下160架民用飞机、总价值200亿美元的批量采购订单。铁路设备制造商阿尔斯通、法国达飞海运公司、核电供应商法国电力、化妆品公司欧莱雅,以及法国的猪肉行业都与中国签署扩大合作的协议。
还有,中法扩大经贸合作、两国发表包括乌克兰议题在内的51条联合声明。
他在返程专机上对随团媒体发表欧洲不该当美国“跟班”(follower)、加速台海危机不符合欧洲利益的谈话,让人们对马克龙另眼相看。他的谈话果然在西方引起圈圈涟漪,抨击和支持的声音都有。
他回国后迎接他的不是一杯祝捷的法国香槟,而是一场酝酿了几个月的风暴,养老金改革大计引发的反对抗议浪潮可能冲击他的政治前程。
法国就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必须时常面对行业工会发起的罢工而影响公共服务的运作,如火车服务的中断,公众已当作家常便饭。
法国这一轮抗议浪潮,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看到了民粹政治的泛滥、有人看到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物极必反、有人看到了法国人的抗争精神的伟大、有人看到了法国民主自由的光辉。
法国人目前的窘境,让我看到了因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以及政府与人民期望的矛盾所造成的社会分裂。
法国社会的老龄化,加重了社会福利的担子,62岁退休年龄若是不变,领取养老金的人将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任何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执政者都不能坐视不管。
长痛不如短痛,对法国人民长远有利的改革却引发政治动荡,社会不安,是法国人短视,或是法国已不复存在“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18世纪思想家卢梭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它追求一个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它启发了法国革命精神。今天的西方政治话语却只围绕着民主、自由、人权,几乎不再谈什么社会契约了。
中国有关和谐社会的论述比西方更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周朝以礼乐制度作为社会的支柱,以礼仪规范维持社会的和谐。
“施取其厚,敛从其薄”,周朝礼乐制度对统治者的要求是,统治者给贫困弱势者的施予要尽量丰厚,人民的赋税则尽量减轻,类似于现代所说的“社会主义”。几百年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乐崩坏,天下大乱,但是一些“周礼”还在小国的民间保存,所以,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周王室靠礼乐制度维系数百年的统治,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乃绝无仅有。
三年疫情期间,社会契约的论述更为频密。这期间民间出现了一样新鲜事物,叫“社区冰箱”(Community Fridge)。城市可以看到设在一些商店门口的柜子,储藏由超市或是个人捐献的日常食用蔬菜,任人免费领取,援助对象当然是贫困人士。
设立考验人们的善心善意,鼓励民间发挥互助精神,同时也信任有需要的人能够根据所需领取别人的捐赠,并相信有能力的人不会占便宜,跟弱势者争抢免费蔬菜。
行事打破固有思维,上下发挥互助互信精神,正是更新社会契约的真谛。今天的法国,欠缺的正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且看马克龙有何“袖里乾坤”,力挽狂澜。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