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著名学者许纪霖受访时说“罗翔和张文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启蒙者”,成为微博上的热议话题。
许纪霖所提到的两位学者,笔者也常关注。罗翔是中国知名法学家,他因在《罗翔讲刑法》系列视频中风趣幽默的讲解而走红;张文宏名气更大,作为冠病疫情上海专家组组长,他经常向公众科普防疫知识,在网上也有很多粉丝。
然而,在许纪霖访谈的微博下,却有不少网民表示反对与质疑。有网民写道,谁还没有接受过教育,用得着别人来启蒙?还有人称,“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早就结束了,现在没人听他们那一套。
罗翔和张文宏都曾在网上被攻击过。去年9月,因遭受网络暴力,罗翔宣布退出微博;张文宏则因在疫情期间提出“早上喝牛奶比喝粥更好”的建议,被一些网民指责为“崇洋媚外”。
中国人真的不需要启蒙了吗?从上面一些网民的表现来看,恐怕恰恰相反。启蒙,是让民众具备理性精神,拥有现代公民素养。一个人读过书、上过学、能在网上发言,最多可说不是文盲,但离启蒙的要求还远远不够。
譬如,罗翔在一期节目里谈刑事辩护律师的作用时,讲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讲到法律要防止公权力滥用。这些道理在成熟的法治国家已是常识,但在该视频的留言中,却有不少网民表达不满,认为律师给犯罪嫌疑人辩护就是“与坏人狼狈为奸”;现实中持这样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
10多年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曾拥有过比较好的时代,如今境况却不如从前,并非民众已经用不着启蒙,而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国的政治与言论环境趋紧,举国上下“统一思想”。公共知识分子,尤其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启蒙,势必带来有关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多元价值观的思考,与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兼容,生存空间逼仄,很多学者、律师、媒体人不得不离开舆论场。
其次,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远,民间始终有经验压倒科学、道德压倒法律、情感压倒理性的倾向。互联网时代,虽然知识分子的舞台变得更大,但普通网民也拥有了话语权,而且人数越多、观点越偏激,影响力越大,因此反智和民粹之风更盛。
另外,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期,总出现外敌或外侮,“救亡压倒启蒙”屡次上演。现今国际环境又趋于严峻,中西之争在很多人眼中成了“大是大非”问题,现代科学与政治理论又多源自西方,这就给启蒙带来困难。而中国硬实力增强所带来的“理论自信”,使得民众虚心接受西方思想的成果变得难上加难。
当然必须指出,一些早期的“公知”本身也存在问题。有人缺乏专业知识,在自己不懂的领域信口开河,露出马脚;有人懒于客观分析,只知简单比较中国和西方社会,当“灯塔国”自身出现问题时,便失语无措;还有人做不到“知行合一”,让信用大打折扣。这些缺陷,都给了污名化公知者可乘之机。
不管怎样,启蒙对于今日中国仍十分必要,像罗翔与张文宏这样的学者弥足珍贵。如许纪霖所评价,他们不仅是专业人士,还是知识分子,有情怀和关怀。一个社会要想变得更好,离不开启蒙者,无论对于民众精神文明还是国家软实力的建设,都至关重要。反之,则不管国力再强,也前景堪忧。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