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担心的是,尽管政府不断谈论新时代新科技,但“电板车之禁”显示的是新时代新科技与社会融合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个人代步工具成为社会话题持续超过一年,近日随着一夜之间的“禁令”而达到最高潮,网络上涌现大量民众满意喝彩的反应,却也同时刺激出因生计被中断或生活被打乱的不满声音。
连日来,受影响民众集体到各区的议员接见选民场合“上访”,在以宁静与驯良见称的岛国,显示这已经不是小事。
政府在星期五晚间迅速提出解决方案,补助最多千元给愿意转用电动脚踏车或助行车的送餐员,以及最多600元给转用脚踏车的送餐员。只要是三大送餐公司的雇员,并将电板车上交处置,就可申请补助。
从网络与社交媒体长时间针对这课题出现的大量评论与反应来看,舆论大多主张禁止是事实。然而仔细梳理网络言论,会发现网民充斥情绪语言,特别是在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后,民众印象逐渐固化成“交通工具本身”就是问题。
然而根据笔者理解,很多出事的电板车都经过改装,无论是电池或机械,如果这是事实,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改装达不到安全标准。改装如果是违法的,为什么不在更早前取缔?机械与电池为何不在一开始就设定安全标准?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说起来好像马后炮,但早早处理应该可以杜绝不负责任的使用行为,有助于防止问题的恶化。
梳理网络舆论,不难发现一些不错的建议,例如针对速度——这是肇事最主要原因,有网民建议,强制所有电板车在一定期限内由指定厂商更改最高时速,例如限制在15公里;开不快,也可以大大降低伤害程度,对纯粹要飚速的年轻人也有抑制作用,甚至打消部分人买来好玩的念头。如果技术上可行,这不失为不错的主意。
根据本地国情提出技术上的要求,加上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吓阻,对引进任何新兴科技产品或商业模式并使之融入社会,加快大众接受程度,非常重要。
不久前,共享脚踏车的商业模式就因为没有及时制定规范和要求,在短时间内形成泛滥和乱停车等现象,引起社会广泛怨言,同样在政府大刀挥舞下,如今几乎绝迹。
然而我们反过来想,这些交通工具之所以迅速受到民众追捧采用,自然有其优胜之处,也显然能符合并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求。关键在于监管和规范的部分,没有在初始阶段就制定符合国情的技术和商业准则,使之尽快融入本地社会环境。
笔者有个亲戚曾是共享脚踏车的使用者,因为家门口就经常有车子停放,完全满足他最后一里路的便利。然而在共享脚踏车消失后,他决定买电板车,跟着政策走,如今第二度感到错愕。
政府引进电板车等个人代步工具的初衷毫无疑义,不仅是全面改善无车族生活品质的好主意,而且在短时间内结合科技,带动出一种新兴业务模式,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从近日很多送餐者分享的视频得知,一些底层民众的家庭因这类工作而改善、提升,有较稳定的收入;还有不少老人、带小孩的父母等等,因为这些代步工具,生活获得很大的便利。
这本来都是好事,也是我们近年不断强调的新时代工作和生活模式之一,此次突如其来的禁令,严格来讲,是对新时代的一种挫败。当然,手机订餐送餐还会继续,受挫的是送餐的一种交通工具,还有戛然而止的出行便利。
我们担心的是,尽管政府不断谈论新时代新科技,但“电板车之禁”显示的是新时代新科技与社会融合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次形同全面禁止的做法,对比整治共享脚踏车的铁腕,有过之无不及,对大约10万个使用者,以及厂商、经销商,都是一颗震撼弹。特别是有些朋友和邻居,刚买了当局不久前才确认符合安全的UL2272标准电池的新车,无不感到傻眼。这些合法购买的私人资产,因禁令牵涉广泛,瞬间形同无法出街的废物,这是当局最理亏之处。
或许当局应记取教训,针对新科技产品在本地广泛使用所该有的讨论与思考,应在产品引进之前就进行,广征民意,再制定合乎国情的规范与准则,并在引进后,定期评估,微调准则,达到完全符合国人预期的效果,成为本地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反其道而行,先引进后发现问题再做激烈处置,必然造成国人经济损失,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新适应,更严重的是影响官方信誉。
在提供补助解决送餐者的损失与生计问题之后,“电板车之禁”如果到此为止,恐怕还有两大不妥:一是数万车辆都是民众花费不少金钱购买的资产,是否都愿意以100元送缴当局?可能需要更完善的措施;第二,电板车其实是很好的交通工具,便利而环保,对老龄化社会来说,可以帮助老人扩大活动范围,如果从此在本地消失,相当可惜。
那是不是完全无解?我不认为就此让数以万计的车子搁置在民众家中是聪明的做法。除了前面网民提出更改最高速度的建议,或许也能加快规划和扩建部分人行道,例如改造部分草地为车道,或划定住宅区部分通道供骑行,在短期内加以规范化,区分人车,或许可行。
当然,笔者无法提出具体安排,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机会如果因规划不善,引起反弹而寿终正寝,对以擅长城市规划著称的岛国来说,未免美中不足。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