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化遗产爱好者向来都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探讨新加坡现代主义建筑的去留问题。他们认为,这批建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标志性现代主义建筑,是新加坡的文化资本,展现出新加坡建国初期的城市规划师、发展商、建筑商和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和建筑造诣,因此值得保留。
让垂垂老矣的现代主义建筑得以延年益寿,可以让我们纪念建筑师、营建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国人缅怀过去。这些因素固然都十分重要,但是保留新加坡的现代主义建筑,比如市区重建局最近提议保留的黄金坊、珍珠坊和永安人寿大厦,并不纯粹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历史情怀,充当新加坡的文化资本。
它还有助于我们开创未来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浪费物资、节约建材能耗,进而大幅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终成为新加坡的环境资本。
2007年,联合国以修复取代拆除重建的方式,保留了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这座建于1951年的大厦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然而,这并不是联合国选择保留它的唯一原因。根据专家的计算,即使拆除后重建的新联合国大厦节能效率高超,若要抵消拆除重建过程的碳排放,至少需要35年至70年之久。
这是因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建材是隐含碳量特别高的混凝土。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而水泥制造业是继汽油、煤炭和天然气后,全球第四大的碳排放产业。
一座混凝土建筑究竟有多少隐含碳呢?工程公司Web Structures总裁胡申里扎(Hossein Rezai)估计,在吉隆坡,单是建造一座40层楼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就会排放高达5100万公斤的二氧化碳。这相等于875万棵树一年的碳截存量。
根据里扎的估计,若在新加坡建造类似的混凝土结构,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远比在吉隆坡的高出25%至50%。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简称WGBC) 201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许多人都误以为只须从建筑的日常运作,如冷气、电灯、热水系统等,就能计算出建筑的碳排放。但是,根据这份报告,一般建筑在生命周期内有近30%的碳排放,是产自建造过程的隐含碳,其余才是来自建筑的日常运作。
根据WGBC主席贝特(Lisa Bate)的评估,由于新加坡的地产发展周期较短,许多建筑都提早被拆除,因此新加坡一般建筑的隐含碳甚至会超过30%。
有鉴于此,保留老旧的现代主义混凝土高楼建筑,如黄金坊,对于减少碳足迹必然大有助益。
推而广之,在进行城市重建时,若对旧建筑以翻新取代拆除,甚至让这个做法形成主流,对于实现碳减排必将事半功倍。新加坡的情况尤为如此,因为新加坡的混凝土建筑为数可观。这批老旧的现代主义建筑,包括政府组屋,都非常适合采用创新又永续的方式进行修复。
让地产增值
除了环保价值,保留现代主义建筑也能让房地产增值。本地越来越多拥有大型商业地产的发展商,开始意识到参与资产提升计划(Asset Enhancement Initiative,简称AEI)有利可图。AEI是对老旧的商业建筑重新规划格局、更新设计和提升能源效率的绿色翻新计划。AEI通过改善建筑的功能,帮助房地产商减少营运开销、增进租金收益,提高总体营收。
此外,越来越多大型商业租户,尤其是以强调环境可持续性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企业,正积极物色低碳足迹的办事处。相较于全新的大楼,商业租户现在更乐于承租修复完善的旧建筑。
位于珊顿道的前星展银行大厦是近期竣工的AEI项目。由先驱建筑师林苍吉设计的星展银行大厦,在1975年落成时是新加坡最高的建筑。其标志性的分段式大楼设计,曾在当年雄踞新加坡的天际线。
这座大厦在2017年脱胎换骨,蜕变成为钢筋玻璃结构、混合用途的华联城(OUE Downtown)。由于这个翻新项目的目标并不在于保留建筑原本的面貌,因此它在翻新后可谓“面目全非”。然而,这个项目却让我们见识到,对老旧的高楼施行彻底的翻新,无论在技术方面或经济效益上,都是可行且有利的。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邻近的公积金大厦。它虽然与星展银行大厦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但却已被拆除。
建设局早已通过推行绿色建筑标志计划(Green Mark),鼓励业主翻新现有建筑,改善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然而,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对建筑能效的评级项目,主要是建筑的营运和建造方式,不包括建筑的隐含碳,无法全面反映保留旧建筑的环保效益。
保留建筑能大量减少碳足迹,无疑是更可持续的做法。有鉴于此,建设局应修改绿色建筑标志计划的评估标准,以表彰积极翻新建筑的发展商和建筑专业人士。
创新的保留
黄金坊的建筑设计、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都非比一般,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在重新规划和改造黄金坊时,发展商和建筑业者须要更努力地发挥创意。除了要赋予它新的功能和规划,也要完善地保留其建筑特征。
因此,翻新项目的负责人员要小心谨慎,灵巧地处理原建筑的梯形构造、倾斜的中庭与廊柱观景厅等设计,才能充分展现黄金坊的建筑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
如何在遵守建筑条例的同时达到上述要求,恐怕是翻新黄金坊的最大挑战。
若是根据现有的建筑条例,采用规范化的翻新方法,黄金坊或将失去原有的许多特色。
为了鼓励旧建筑翻新并突破建筑条例的局限,英国和德国的做法是根据建筑功能制定适合的建设条例。建设局和消防安全与防空壕署也可以效仿英德两国的做法,依据建筑功能进行评级,更灵活地处理翻新项目。
新加坡的建设评级系统,例如绿色建筑标志的评鉴标准,也须要与时俱进,方可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为了快速推动改变,新加坡各政府机构与部门须通力合作,并由国家发展部居中协调。为黄金坊潜在买家推出的多项规划奖励措施,就是在上述三方合作下达成的创举。
反省“夷平后重建”方针
既然这是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针,我们就须要改变心态,检讨目前对城市增长的定义,以及严重依赖“夷平后重建”的发展方针。
我们必须提高政府、建筑业、规划师、建筑专业人士、业主和建筑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房地产业及其共生系统,对环境造成的真实与长远的影响。
过去一年,国家、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危机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建筑业目前的作业方式和观念提出质疑。
“新加坡建筑师宣告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情况告急”(Singapore Architects Declare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Emergency)、英国建筑师期刊“翻新优先”(Architects’ Journal Retrofirst),以及国际组织“气候遗产联系网”(Climate Heritage Network)都是上述运动的个中代表。
气候变化跨部门委员会最近设定目标,希望新加坡的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于2050年实现碳排放减半。新加坡在翻新旧的混凝土建筑和较大型的城市景观时,若能采用创新与环保的方式,相信将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新加坡应对气候变化的三大对策之一,是通过推行大胆的计划,如使用更多太阳能、逐渐淘汰内燃机汽车,改变新加坡的工业、经济和社会。
为了打造未来生机蓬勃的低碳生活方式,我们务必改变建筑业、房地产市场和文化遗产业现有的思维和运作模式。采用创新又环保的方式翻新现代主义建筑,或许就是通向这个未来的良好途径。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