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叶问4》,感觉重新经历了中华文化和中国人被西方人瞧不起和羞辱的历程。只不过,故事的时代背景不是在民国,影片把故事设置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代表中华武术的叶问对阵的,不是到中华土地上横行霸道的外国人,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官。最后,中华武术胜出,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列为教学项目。
笔者认为,影片中穿插了三种中美文化的博弈。
第一种博弈,叶问被诊断出患上绝症,他想在自己逝去之前送儿子上学,所以,他去了美国,这是本部影片的开始。他的出发点是认为在美国受教育比香港好,但他儿子不愿学习西方文化,想学拳,他可能认为这没有未来,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第二种博弈,叶问到了美国后,应学校要求,要找当地名流写担保信。对中国人来说,学校只认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的推荐信。可是,万会长要求叶问做一件事:制止他徒弟李小龙向外国人传授中华武术。万会长认为中华武术不应该传授给瞧不起和欺负华人的美国人。万会长和他身边的那些武术名家出生和成长于美国,尽管他们的父辈为美国的建设付出了汗水和血泪,换来的却是被羞辱和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在美国成立中华总会,固守唐人街保护自己。
万会长希望他女儿继承衣钵——学习太极拳,但他女儿不感兴趣,想积极融入美国文化,在学校里因为跳集体舞表现出色被老师选为领舞,却被美国移民局官员的女儿带人打了一顿。面对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万会长坚守唐人街,他女儿想融入美国文化,反被美国当地女孩攻击,这也是博弈。
第三种博弈,是叶问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的格斗。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巴顿眼里,中华武术是雕虫小技。但当他的教官哥连被叶问教训后,他被激怒了,他把万会长带到军营,重伤万会长,并恶语中伤万会长和中华武术。叶问得知此事后,去军营和巴顿进行了一场打斗较量,最终打败巴顿。在这个层面,中华文化与美国认同的文化博弈取得胜利,中华武术最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列入学习教程。
伴随第三种博弈,第一和第二种博弈也发生变化。格斗之前,叶问目睹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后,决定取消送儿子赴美读书计划,格斗结局坚定了他的想法。他告诉万会长,外国的月亮未必圆。他给儿子电话说,回去就教他拳术。
关于第二种博弈,叶问和万会长展开了辩论,他说,为何不走出去改变外国人歧视和欺负华人的局面。影片的结局也充分证明了叶问的观点,他用中华武术战胜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中华武术得到承认。
本是单纯的观影,处在中美博弈的当口,看了这样背景的电影,笔者多了一些感触和思考。
同样是中美之间的文化博弈。《叶问4》的故事是美国人带着优越心理鄙视中国和中华文化。可是现在,美国社会文化里对中国充满了恐惧,美国学界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深刻反映出美国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迷茫和恐惧。中国崛起是全方位的崛起,文化层面的崛起是其中之义。
中国国内有个很奇妙的现象,2019年年度电影票房前十中,以往风靡全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大片仅占了两席,而且一个排第四,一个排第十,其余全是中国国产大片。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人讲故事能力的日臻成熟。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中国电影市场这样发展下去,世界文化消费中出现“华流”也未可知,世人对中华文化将会更加欣赏而不是恐惧。
近些年来,欧美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在当地设的孔子学院颇有微词,认为中国政府在进行文化输出。笔者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外国人对孔子学院的很多课程不以为然,唯独对中医感兴趣。这一点是有可能的。笔者所在的城市里,无论南京中医药大学,还是江苏省中医院,外国留学生都很多,笔者也见到了很多西方人来学习。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中医文化真实有效,所以能吸引世界关注和学习。
这和《叶问4》故事逻辑是一样的,中华武术在实战中赢了本来鄙视自己的对手,所以获得对手的认同,并真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叶问所说,李小龙也是这么做的,要走出去,和对方交流,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并传播真实的中华文化。当然,前提是中华文化能获得对方内心认同。此影片是故事,但李小龙是真实案例。笔者和来访的非洲学者交流,他们都把李小龙当做中国功夫的代表。
再回到当今中美博弈大背景下,中美将是全方位的博弈,文化博弈也在其中。而且,用中华文化的词语,如果中华文化能“化”掉美国社会中的心结和障碍,中美博弈能反侧自消,这是最好的事情。也许,大家认为这很难,但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就不行呢。正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所提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非常有助于对方接受和认同你的故事和理念。
就像片中叶问所说,要走出去和对方交流,这样才能消除误会。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因交流而相互促进,而不是削弱。文化如此,国家交流也需要这样的态度。在全球化遇到民粹主义的今天,尤其需要这样的态度。中国是这样,其它国家同样如此。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