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两蒋时代一直奉行与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李登辉上台后,着手对两岸关系重新定位,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于1991年3月制定《国家统一纲领》,并于同年5月1日终止了实施40余年的“动员戡乱时期”。自此,台湾当局放弃了以武力方式追求国家统一,不再将中共视为叛乱组织,不再在国际上与中共竞争“中国代表权”。1994年7月台湾陆委会发布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对此时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做了详尽说明,其中说:“《国家统一纲领》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其主要内涵包括:(一)中华民国的存在乃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二)‘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
第2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李登辉第2届任期即将届满之时,李登辉表达了两岸关系的新观点。1999年7月,李登辉在接受某德国媒体专访时说:台湾“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李登辉所谓“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台湾相关部门的外文翻译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虽然如台湾陆委会关于上述讲话的说明中所说的那样,并不表明其大陆政策本身有重大改变与修正,但相对于前一阶段“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表述仍是明显的退步。
李登辉为什么执意要把台湾说成一个国家?是为了“主权”。
1998年8月,李登辉指示成立“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研究小组,由“国安会”咨询委员蔡英文召集,多位法政学者参与。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研究小组于1999年5月完成研究报告并上报李登辉。其结论是:必须将两岸定位为国家对国家的关系,才能走出北京“一个中国”的框架。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策略。
虽然笔者没有看到这个报告,但从陆委会的说明、以及李登辉以后的有关言论中,仍然可以大致读懂其中的逻辑:治权从属于主权,而主权是国家的属性;主权不可分,故一国之中不能有两个主权。所以,必须坚持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才能以对等的政治地位和大陆进行政治谈判,并参与国际社会活动;“一中”属于未来,现在只能是两国。
理论一旦成为教条,则贻害无穷。任何理论都可能被证伪。任何理论的适用都是有条件的。
两岸关系本属一国之内的问题,到国际法中找依据,是找错了地方。
就国内政治而言,与治权对应的是国内主权即人民主权。治权是否正当,要看其是否符合人民主权原则。治权是否独立,取决于实际而非名份。梵蒂冈是不是称为“国家”,美国的46个“state”是翻译成“州”还是“国”,对其治权内容及其属性都没有关系。
两岸同属疆土中国。疆土中国的所有权属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台湾是疆土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政府是疆土中国的一个治权独立的区域政府。现阶段,台湾人民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政府领导人,在中国疆土上生存与发展,但无权对中国疆土的所有权作出变更。
国家主权是就国际关系而言的,其内容是国家政治权力,也就是治权。台湾是否穿上“主权”的马甲并不会改变其治权的现状。
李登辉执政时期确立的两岸关系的理论和政策,如其所愿,为其继任者们所承受:坚守、捍卫主权成为其后的三位继任者一致的政治主张。但国民党政府和民进党政府仍有所不同。
马英九在高喊“将用生命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口号的同时,也试图将此与《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中的理性成分融合起来。他把大陆和“中国”区分开,说“我从来不称大陆为中国”。他也看到了两岸关系定位的法理矛盾,说“法理上无法承认在‘中华民国’的大陆领土上还有另一国家的存在”,但事实上却不能否认在大陆还有一个统治当局在行使治权。因此他提出“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互不承认主权”就是认同对方不承认自己的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就是要求对方承认自己的治权。如此虚化“主权”、实化治权的务实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蔡英文是“特殊国与国关系”理论的炮制者之一。蔡英文上台后,着力推进两岸关系在“两国”的基调下逐步前行。她把“中国”的名号彻底让给了大陆,凡说大陆时都用“中国”指称,此举已使“台湾”在称谓上独立于“中国”。她着重强调“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不仅要捍卫国家主权,还要捍卫领土主权,俨然台湾疆土也已从中国疆土中分离出来。
台湾当局关于两岸关系混乱、错误的表述也导致了台湾民众认知的混乱。上世纪90年代时,赞同台湾独立的人占比还是个位数,现在已有显著增长。但民众“赞同台湾独立”,是仅赞同政治独立,即台湾政府独立于大陆政府,台湾人民自主决定其政治制度和政府领导人,还是赞同政治和疆土全部独立,即把台湾从疆土中国中分离出来,彻底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多数人未必都有清醒认知。
虽然蔡英文以及民进党的多数人并不一定是疆土台独者,其中一些人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一定目标明确而坚定,但其目前的导向堪忧。
国民党想说的没说清楚。而民进党“确保主权、捍卫国土”的主张却吸引了有不同独立诉求的民众。
两岸关系还要进一步说清楚。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