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脱贫考核别忘“为何而考”

作者:卦哥家 2020-05-09 12:01:44 阅读:
———————————————————

  考试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不过却不是唯一途径,因为成绩好坏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失常,可一时失利并不能否定他平时的努力、老师的辛苦耕耘。而且考试最终目的是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师生相互协作,共同改进,考取理想成绩。 

  同理,如今脱贫攻坚好比“读书学习”的过程,广大扶贫干部任教师,贫困群众充当学生,扶贫政策措施则是课本知识。如此就形成了学习课堂,扶贫干部通过实地宣讲政策、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政策申报等“授课”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学习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当然,脱贫考核就是各类考试,以此评判学习“知识”的成效以及扶贫干部是否履职尽责。 

  脱贫考核也应秉持不忘“为何而考”的原则,多维度了解贫困群众脱贫成效,分析考核中所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并多看多问,摸清扶贫干部做了什么、贫困群众改变了什么。如此才能发挥脱贫考核的作用,让每一次考核都能抓住关键,不断促进帮扶措施精准有效,让贫困群众能真正学到“知识”,斩断穷根。 

  但是一些地方的脱贫考核却未能把握关键。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中指出,“贫困户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有些政策虽然宣讲多次,他们还是搞不清记不住,第三方评估抽访时一次没答对或没答准,就认定干部工作没做到位,这让基层干部很委屈”。 

  这样的脱贫考核的确忽视了“为何而考”。毕竟因贫困群众自身年纪、身份、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在面对“考试”时,不可能人人都答得尽善尽美。但背后贫困群众其实享受了各项脱贫政策,扶贫干部也履行了“领路人”责任,积极在一线为脱贫攻坚出汗出力。 

  良医将治之,必究病所因。说到底,解决脱贫考核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不忘“为何而考”。尤其是当下即将开展全国脱贫普查,做到找准目标、摸清数据,不让干事者的辛苦白费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脱贫考核得多方面、多视角了解当地脱贫措施,更要甩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深入到一线去了解贫困群众脱贫后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考核普查所发现的问题,切勿急于下结论,应给予干部群众充分的解释机会。对于能给出合理解释,并具有相应作证的问题,就不能认为干部工作未做到位,理应予以销号核减。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满意、干部有感,获取最真实的一手数据,让脱贫经得起时间与人民的考验,更激励广大扶贫干部转变身份,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
en8中国财经网|相信金融的力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