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的一场所谓搏击比赛当中,太极大师马保国被搏击教练王庆民三拳直接KO在地,输得有些彻底。记者随后联系马保国,马保国团队负责人表示:“目前马老师身体没问题。”记者为此咨询了专业自由搏击人士,其表示:这不叫比赛,这叫约架(据5月19日《北京青年报》)。
网传视频显示,在这场所谓的《演武堂之十六》的搏击赛中,一直自称和备受关注的69岁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与他的对手,侦察兵出生的50岁王庆民在台上仅仅交手不到30秒钟,就被王庆民3次击倒在地,且第三次仰面倒下之后,再没有爬起来,“比赛”就此结束。虽然专业人士认为该比赛很不正规,双方年龄也相差近20岁,但就事论事,马保国输的既不完全是年龄偏大的问题,更不是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功夫在自由搏击面前的不堪一击。
尽管按照传武理论和业内人士的话说,中国武术就是一种体育,包括太极功夫在内均属于强身健体乃至“修身养性”的范畴,并不是一项“击技”,不具有“格斗”功能,因此“太极掌门”败在业余搏击教练之手并不意外,而且两人年龄相差悬殊,让一个年近七旬的老翁对阵不到50岁的“壮汉”,当然是败局注定。可我们都知道,尽管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至今,早就从“击技”演变成了一项体育活动,但却都携带者“格斗”乃至“杀人技”的基因。
可以肯定的说,中国任何一项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战史”,尤其是太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进攻性”的技能,强身健体恐怕还只是该项目的“附属功能”。因为所有传统武术项目无不是通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而来,其练就的方式也决定了所有武术都有强身健体功能,但“实战击技”显然才是传统武术存在的目的。
应当说,问题不在于传统武术是否具有“击技”,而是在于包括马保国在内很多所谓的“太极大师”,根本就是“赝品”。正是他们既没有真正掌握传统武术的精髓,更没有练就真正的“功夫”,而是打着发扬光大传统武术的幌子行招徒敛财之实,利用人们对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功夫的“崇拜”心理,故意将自己与某一项传统武术项目进行神话包装,这种靠自吹自擂的包装出来的所谓“掌门”和“大师”,除了会摆拍“花架子”之外,自然经不起实战的检验,正如有网友所说的那样,“马掌门”靠吹嘘忽悠别人也就罢了,错就错在吹牛吹的连自己都相信了,4秒被KO,或许能让他“幡然醒悟”。
尽管包括太极在内的传统武术,并不像武侠小说或影视剧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但也注定不会在自由搏击面前不堪一击。问题就在于不少所谓的“掌门”或“大师”,既缺乏务实态度,又娇狂过剩,正如电影《少林寺》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在笔者看来,“马掌门”不敌业余搏击手,既不在于比赛是否正规,也非完全年龄悬殊太大,更不是传武没有“击技”。而是“掌门无门,大师太假”,武术不是“巫术”,武功更不是“神功”,徒弟或花钱雇来的托可以陪你“演戏”,遇到真正的对手,结果注定将你打回“原形”。所以,马保国4秒被KO,输的是“掌门”、是“大师”,而不是太极,更不是传统武术。
“掌门”4秒被KO不是传武无击技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