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变“废卡”,别成难解之结

作者:卦哥家 2020-05-01 18:09:36 阅读:
———————————————————

  疫情发生以来,餐馆、健身房、美容美发店、教育培训机构等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有的商家亏损倒闭;有的关门歇业,营业时间遥遥无期;还有的携款跑路。此前种种优惠折扣吸引消费者充值办理的会员卡,瞬间打了水漂。(4月28日 新华社) 

  这两个月,预付费纠纷频频上演,商家因停业、倒闭或“跑路”无法履约,迫使消费者面临退费困难、服务方式变更、使用期限受限等问题,这无疑是将风险和损失转嫁给了消费者。疫情的冲击可视为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但即便如此,也只是无法继续提供服务,不等于预付款可以不退还。商家理当第一时间公告无法继续经营,视疫情控制情况延迟合同履行期限,或选择退款。 

  应该看到,预付卡变“废卡”,表面上是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实则由来已久,近年来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乃与当下预付式消费监管不严、风险防范机制不足、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有关,更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预付费消费法律约束。 

  当前,面对预付费纠纷,消费者不得不忍气吞声,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求助,而后者只能尽力找商家调解,如果商家失联,他们往往也无能为力,预付卡变“废卡”亦即成了难解之结。切实维护好消费者的利益,规范预付费消费,构建和谐放心的消费环境,亟须完善制度设计和事前监管。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预付式消费卡发售的登记、申报、备案制度,指导商家制订合理合法的预付式消费合同,规范商家预付消费行为,每年定期公布已备案无违约记录的商家,提示消费者选择信誉好的发卡机构,同时理性购买,按需购买。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将预收款方式的经营行为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倡导商家诚信自律,依据市场动态发出警示,对不诚信经营的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失信黑名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对商家设置信用门槛,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事实上,加强行政立法,为消费者权益兜底,也考验着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从长远来看,确有必要将预付卡余额所有权归消费者所有、商家只是代为管理写入地方性法规。一旦商家关张跑路,消费者即可申请理赔,即使商家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卡内余额也不属于破产财产,不与其他债权人分享,从而遏制预付卡失信行为,为“预付卡”消费构筑起“防火墙”。
ZVg中国财经网|相信金融的力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