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降薪不能变成“花式”侵权

作者:卦哥家 2020-03-27 21:27:44 阅读:
———————————————————

 疫情期间,一些企业为了渡过经济效益下降的暂时性困难,采取降低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措施控制运营成本,并得到大多数职工的理解。不过,一些职工向记者吐槽被降薪的“奇葩”经历:有人接到的HR电话直接被告知薪水降10%;有人因没及时回复微信群消息被扣钱;还有人公司业绩飘红却依然被降薪……(3月26日《工人日报》)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后,生产经营出现了严重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甚至亏损。而一部分企业为节约开支,竟在员工薪酬方面动起歪主意。笔者认为,企业在现行劳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适当降薪方式渡过难关无可厚非,但必须保障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能“花式”侵权肆意克扣薪酬。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也就是说,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如果出现严重困难,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协商方式适当降薪,既合情合理,也有法可依,相信大部分员工也能理解和支持。 

  然而,一些企业为减少用工成本,要么直接单方面决定降薪的比例,要么通过苛刻的规章制度,或下达一些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变着法子大肆克扣员工薪酬。比如,居家办公不算正常出勤,按照缺勤扣款,有一企业员工2月份缺勤扣款3103.5元,到手收入仅为48.37元,等于一个月在家为企业白忙活了;还有企业内部规定不及时回复电话、微信群有关工作通知或安排消息的,也要按次数扣除薪酬,等等。而疫情期间未经协商,企业单方面决定职工降薪或制定规章制度克扣职工工资,都是与劳动法规相违背的违法行为。 

  企业为了降薪而降薪,“花式”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仅令广大员工心寒,让员工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也容易引发劳动纠纷和争议,一旦进入劳动仲裁或司法诉讼程序,企业必败无疑,这对企业来说得不偿失。而劳动法规虽然规定了企业合法降薪的情形,但“花式”违法降薪所面临的法律惩罚也十分明晰。在疫情中如果随意侵害职工权益,可能会带来后期较多的劳动纠纷和争议,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企业在疫情中恪守劳动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才会愿意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只有企业充满人情味,员工才能一条心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才不会被困难打倒,顺利渡过难关。 

  笔者认为,如果降薪变成了各种“花式”侵权,无异于杀鸡取卵,是一种十分短视而又违法的行为。对此,企业主或管理者当三思而后行。
LzT中国财经网|相信金融的力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