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春节临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开始准备回家过年,但近年来出现的父母亲属催婚、发红跑等引发的焦虑,一直是这些年轻人心头的一片阴影。虽然“有钱没钱也要回家过年”,但催婚等造成的心理压力,总会使这部分年轻人倍感无奈。
又是一年催婚季,又是一年回家将面临的“春节社交恐惧症”。亲情或乡情,本是离家在外之人的寄托。年轻人回家过年,本该得到父母、家人、亲友的安慰和鼓励。遗憾的是,如果在外混得一般甚至不算太好,父母可能不会把失望写在脸上,但“七大姑八大姨”或邻里、同学等,就将直接“给脸子看”。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也是最有仪式感的节日,被赋予的内涵多众多。而盼望家人平安回来过一个团圆年,总是最核心也是最质朴的内容。然而,功利与物欲化倾向,已使过年在某些地方,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攀比、炫耀的一个机会。而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得不默默承受由于“碍情面”带来的钱财流失。
发红包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与发红包相比,父母和亲属的“催婚”更让年轻人感到“扎心”甚至“恐惧”。年轻人在外打拼,“混得好”也许“混得一般”,而就有没有女友或男友来说,绝非一厢情愿。就算混得再好,也有自己的婚姻打算,职场年轻人与父母亲属,仅对此的认知就有了很大“鸿沟”。
那既是观念、语言的不同,也是共情能力乃至城乡话语体系造成的差异,若想弥补,难上加难,因为年轻人和家乡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里沟通。这有赖于观念的转变,文明程度的提升,更期冀于政策的利好给乡村带来质变,使城乡差距尽快缩小。而在现有状况下,移风易俗当是共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破解人情负担过重,让文明彰显,需要年轻人和家乡人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时代变迁已使不少乡村的面貌和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那些顽固催婚的父母,或看红包行事的亲友,正逐渐变少。过年重的是团圆、讲的是亲情、图的是快乐,那也就该把“催婚”以及位子、房子、票子等暂时放下,不做伤感情的事情,如此就能把握好各自的语言和行为边界,过一个更温馨、祥和、快乐的春节。
过春节,伤感情的事情别做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