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建委近日印发通知,2020年1月20日起,取消保障房申请家庭需提交的收入和住房证明,实现“零证明”申请保障房资格;全面调整简化表格样式,需由申请家庭填写的内容由此前的“一本”变为“一页”且申报材料只需提供一份,负责受理、审核的部门因存档需要若干份的,由受理、审核部门自行复印。将原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的规定,压缩调整至1个工作日(据12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常到政府部门和机构办理各项事务的都有体会,无论办理任何申请事宜,提供相关纸质证明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有些证明材料需要复印,申请人还不得不满大街寻找复印社,更别奢谈什么“零证明”。实际上,很多所谓的证明,政府相关部门不仅都可以“证明”,有些材料甚至本来就储存在办事人员的电脑中,随手一调就可以完成。即便如此,任然要求群众去重新办,而且还“不办不行”。
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地方办理保障房申请程序都相当“复杂”,不但需要申请人提供户口本、身份证、收入证明、住房证明等“硬件”,还需要填写一大堆表格材料。很多情况下,申请人不明所以,还需要找有填写经验的亲朋好友过来帮忙。尽管从流程的复杂程度上看,一大堆证明加上厚厚的一本表格材料,能够体现保障房申请的“严格认真”,但实际上这些繁琐甚至重复的申报材料非但不意味着程序的严谨,反而是一种加重办事群众负担和凸显官僚作风的形式主义。应当说,北京实现“零证明”申请保障房资格,不仅为各地带了好头,呈现出“里程碑”作用;更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面前,“零证明”政务办理已经成为美好的现实。
应当说,在现代化尤其是网络大数据面前。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各种信息资料,在政府各部门的系统数据库中都是“透明”的,包括家庭成员、婚姻及受教育情况甚至是收入状况和居住面积等等。政府部门在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务中,只要能将这些已经采集的各种信息数据“拿出来”,基本没有必要再让办事群众“重复跑腿”;甚至去开一些繁琐又毫无实际意义的纸质证明。说到底,实现“零证明”申请保障房资格,不但具有划时代意义,彰显出的更是服务宗旨的回归和工作作风的根本改变。
其实,“零证明”不仅可以申请保障房资格,在笔者看来,公民到政府部门或机构办理的绝大多数事物,甚至包括低保、公租房以及某些政策待遇等等,基本都可以实现“零证明”办理,只要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且踏实转变作风真正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宗旨,政务为民“无纸化”“零证明”“高效率”非但不是梦,也一定会和北京住建委一样,为民奉献出一份新时代的“便捷大餐”。
“零证明”申请保障房具有划时代意义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