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梨视频
拍客还发现,地推员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12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
网络个人大病救助,帮助了很多因贫困而无法得到救治的人,水滴筹平台官网显示,已为患者筹到200多亿救命钱。这值得肯定,毕竟救了不少人。然而,曝光出不规范的“扫楼式”筹款方式却会消耗爱心,如果得不到抑制并根治,则可能会“毁”掉水滴筹,进而影响到网络救助,这是需要警惕的。
据水滴筹解释,之所以组建线下服务团队,是因为发现一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在陷入没钱治病的困境时,还不知道可以通过水滴筹自救。水滴筹不希望任何一名有需要的大病患者错失自救机会,因此组建了线下服务团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筹款支持服务。这出发点值得肯定,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存在,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获得一定的报酬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操作必须“规范”,否则,相关工作人员则会将这项充满公益的事当作“生意”,为了自己的“业绩”,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断钻漏洞。这偏离了救人的宗旨,也是公益事业的大忌。这一方面需要管理者有“预见性”,从制度层面防范出现不规范行为,从监督层面防范出现行为偏离轨道;另一方面不能忘记公益初心。像末位淘汰的做法,就很容易扭曲筹款行为,公益行为也随之会发生变异。
因监管疏漏,以水滴筹为代表的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平台还频频曝出“诈捐门”。如女子诈捐得钱后炫富,德云社演员吴鹤臣有车有房也募捐等。这早就给了水滴筹敲响了警钟。做公益,最大的保证是“信任”,而信任极容易被“毁”在一个个小细节之中,像这种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哪怕只是几个地推员做了,也会引发很大的震动。的确,对于真正的、求助无门的困难病人,这种众筹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帮助。有人主动上门帮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福音。所需要做的不是完全取消这种爱心方式,而是“规范”。水滴筹应该创新爱心方式,但前提必须“规范”,从制度层面的“规范”到操作层面的“规范”,对于工作人员的行为要实施“全程监控”,唯有“规范”,唯对公益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保证“规范”,才不会出现消耗爱心的事。公益,决不要让好心人寒了心。
水滴筹医院“扫楼”:这种操作消耗爱心
———————————————————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