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反思“造假的环保数据”为何能轻易骗人?

作者:卦哥家 2021-05-29 10:40:01 阅读:
———————————————————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5月26日,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表示,生态环境部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会同有关部门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5月28日北青网) 

  前不久发生的唐山钢铁企业环境违法案件就涉及了生产设施记录的弄虚作假,监控系统的弄虚作假和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属于全过程的弄虚作假。无疑,这个弄虚作假的链条十分完备,既有生产设备记录的“假”,也有监控系统的“假”,还有监测数据的“假”,真可谓“一假到底”。 

  “造假的环保数据”还不止一起。近期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多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问题:西安、临汾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浙江乐清水质监测数据造假……当然,以上公布的“造假的环保数据”的牵涉人员也都罪有应得了,涉案监测机构人员分别判处1年8个月至6个月不等有期徒刑。治理“环保数据造假”就需要零容忍,严打击。 

  但是反过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追问一句:“造假的环保数据”,何以能躲过火眼金睛?为何如此明显的造假行为能轻易骗过监管部门,甚至是眼皮子底下作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当前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质量,特别是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突出短板。一些企业拿出“造假的环保数据”糊弄监管部门,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参与其中。明明百姓反映说“臭死了”,而监测数据却“水清清”,却“天蓝蓝”。老百姓的鼻子都“受不了”了,高大上的监测设备却“闻不出来”? 

  对于环境保护而言,监管部门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什么妖魔鬼怪能躲过他们的眼睛!治理设备是不是运转了,监测设备是不是运行了,监测数据是不是造假了,其实并不是多难发现的。尤其是对于企业自己提供的监测数据,岂能“毫无防范”的“偏听偏信”。只要“事先不打招呼”的去企业看看,去老百姓身边问问,用监测设备去监测一下,还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 

  环保数据不能是“坐在办公室里听听汇报”,“打开电脑看看上报的数据”,“开个会议强调一下”,而应该是出去走走,到处看看,带着设备去查验查验。假如执法是无缝隙的,“造假的环保数据”还能有机会出现吗!这种低劣的糊弄也就不能轻易过关了。 

  “造假的环保数据”,需要用法律清洗清洗。那就是依法依规该查处的查处,该判刑的判刑。用好环境保护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用评价等经济手段,让造假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营造“不敢假”的氛围。 
Nuk中国财经网|相信金融的力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