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动乱,不久前我和一个朋友就警察和示威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发生攻防冲突,是不是为了进入校园控制香港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的事起了争执。
朋友认定网传警方围攻中大,是为了控制HKIX以阻断或截查示威者通信的说法,是合理的猜测。我读了一些关于HKIX的资料、警方的说法、中大2号桥和吐露港公路当时的情况,倾向于相信那是假信息,目的是为了召唤更多示威者到校园对抗警察。
朋友一句话“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让我很无语。印象中,只有特朗普之流,才会认定自己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多数人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教育和生活经验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政治、经济、社会等课题有了理念上的不同,所以我们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事情作价值判断。即使事情超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数人仍然根据自己的认知看待事情。人们多数时候是固执己见,而非择善固执。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自由化,理论上人们可以无限制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这并没有让世界更包容,反而有极端化的趋势。正如11月3日本栏《作(信息)茧自缚》所提到的,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世界里,信息自由化反而增强了人们的选择性阅读,尤其喜好那些符合自己观点或意识形态的文章,在虚拟空间不断分享同类信息,逐渐把自己包裹在由同类型信息交织而成的信息茧里头。由于很多人固执己见,极端派因此出现。
很多人也开始自认为专家:有病痛的人上网阅读医学信息,求医时自以为比医生厉害;网民读了很多贴子和传言,自以为是消息灵通人士;刚从商的人读了很多创业文章,以为自己也能白手起家。
因为每个人都自认为专家,都认为自己的判断一定是对的,所以自己不愿聆听其他意见,尤其是对立的观点,却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专家,一定要听取自己的意见。
为政者也是政治领域的专家。他们确实掌握了大量信息,否则不可能进入立法议会和成为政策制定者。不过,正如萧伯纳所说:“他很无知,却自视无所不知,政客就是这副德性”,可见政治家和政客只是一线之差。
在这种人人都是专家的时代,政治家尤其必须广开言路,因为互联网让长尾效应尤为明显,也就是多元化的声音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政府近年来明显越来越重视收集不同的声音。
当然,政府在政策制订过程中广泛咨询公众,是行之有年的事。各个意见团体都希望政府能多听取不同的声音,但也有人认为,凡事都咨询公众意见,降低了施政效率,一些人甚至怀念以前那种速战速决制定政策的时代。
例如有人不高兴政府左咨询右咨询,才决定禁止电动踏板车骑上人行道;研究六年时间才拍板地铁跨岛线在中央集水区地底穿过。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政府认为对的就放手去做。
时代的确不同了,新一代新加坡人更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政府在多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建言,也可以作出更多解释,其实是好事;为此而放慢施政脚步,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政府机关庞大,草拟政策前已收集大量信息,但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声音。为政者广开言路,尤其聆听体制外的少数声音,兼听则明;若传媒报喜不报忧,政治领袖只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也是作信息茧自缚,沦为认定自己的判断一定正确之流。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