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了产品“从无到有”、体系“从残缺到完备”、结构“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跨越,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而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由“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的转型,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就需要在制造每一个环节融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老牌制造业强国——德国,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表征,更是推动德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同样,“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目前还较为缺乏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缺乏涵养大国工匠的制度和文化。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便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动力一定是内生驱动的。
培育“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夯实“工匠精神”的滋生土壤。立足劳动者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借鉴成熟培育方式和传承经验基础上,尤其要注重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制定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政策,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创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发挥的环境与条件,在全社会各行业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发明地动仪的张衡、铸造青铜名剑的欧冶子等,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工匠”大师,是历史匠人典范。着眼当前,仍需要落脚培育制造业各领域所需的人才,促进“工匠精神”落地生根。一方面,企业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学习、总结和提炼积累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工匠文化。另一方面,要学习以老牌制造强国的厚实品质,积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韧劲的现代化工匠队伍,以达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中国制造”的技术化、高端化。
“制造强国”既是我国一项系统工程,又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的制造业要想激活“内驱动力”,在全球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就不能在“工匠精神”的竞争中落伍。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