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村干部”将弱化乡村政治生态

作者:卦哥家 2020-04-20 20:11:17 阅读:
———————————————————

  半月谈记者下乡调研,常听群众反映,现在有些村干部“平时居住在城镇,忙时回村干工作”“白天工作在村里,晚上住宿在城里”,大家管这叫“两栖”村干部。这样的村干部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对乡村治理来说有哪些风险?让我们先看看“两栖”干部的生活常态吧。(4月19日 半月谈) 

  从“永久型”干部到“飞鸽型”干部,现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能人型干部的出现,基层不少村“两栖”村干部越来越多。“两栖”村干部的出现,使本来最接地气的村干部也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新农村治理,村干部这根“针”的“两栖化”,将可能弱化乡村政治生态。 

  作为乡土亲情的邻里街坊和管理服务者的村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有着天然的亲密性。耳濡目染、家长里短,哪位群众具体什么情况,生老病娶,等等,家里有问题,一般都了如指掌。群众家里有什么问题、困难,甚至半夜的时候都可以去调解、处理,遇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也可以常态化的工作在一线,这是“两栖”村干部所无法相比的。 

  “两栖”村干部,多数为能人型干部,他们有经济头脑,有一定产业,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在城镇(城市)购房。而村民相对信赖这一部分村干部。一方面是群众的信赖,一部分村干部的个人事业又难以割舍,这就致使两栖村干部的趋势或难以逆转。 

  “两栖”村干部的出现,致使村干部在职出现“空白期”,导致上级政策宣传落实不下去,基层情况反映不上来,处理不及时,村干部“委托”他人代理处理村务也在实际中不断滋生。“有权”的不干、没权的不能干、不愿干,致使农村事务出现被搁置的被动局面。 

  村干部作为落实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必须用好管好。“两栖”村干部的出现,对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同样提出一道必须科学有效回答的问题。 

  用好制度管理和调动村干部积极性、规范村务操作、强化责任落实,既可保障农村事务高效运转、又保证村干部合理的生活生产需求,确保村干部管理上既有刚性也讲感情,调动村干部“回乡上岗履职”。 

  突出结果导向,加强动态管理,确保“两栖”村干部自觉在岗履职。强化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挂钩,奖优惩劣,对因“两栖”致使工作延误,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严格问责。除年底考核这一事后制约机制外,还需加强村干部日常履职的管理,让村务管理机器动起来、无缝隙运转起来,能够满足乡村治理“5+2”、“白+黑”的全天候需求。 

  乡村治理,说到底要坚持走法治之路。保护村干部履职积极性,规范村务运转的高效性、规范性,依靠制度、法治的刚性支撑乡村治理走得正行得远。
i9l中国财经网|相信金融的力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