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挥军乌克兰,以及总统普京针对北约组织下令核武部队进入二级警戒,此标示着欧洲“后冷战时代”已正式终结。在此背景下,德国与欧洲安全政策出现典范转移的现象,从之前较保守拘谨,过度强调和平外交,偏好协商安抚,如今在普京发动对乌克兰,对欧洲的侵略战争后,出现一个德国总理朔尔茨所称的“时代转折点”。与其说是俄国对乌克兰与欧洲的攻击,更精确来说,是对欧洲甚至全球自由与民主的攻击,因此德国与欧洲的安全政策出现典范转移。
产生安全政策典范转移的国家首先是德国。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及冷战结束后德国再统一,德国民间社会普遍弥漫廉价的和平主义。默克尔总理2008年为讨好与安抚普京政权,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当时被认为是和平举动,但今天造成对乌克兰有毁灭性的结果。如今俄国悍然侵乌,对德国与欧洲都是当头棒喝。
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红绿黄执政联盟”近日似乎猛然想起18世纪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名言:“没有军事的外交,如同没有乐器的管弦乐”,尤其是与独裁者交往时。
朔尔茨首先打破德国长期坚守的“不向战区出口武器”的国策,向乌克兰运送武器,这是德国政策的重大转变。德国的国防预算未来每一年也将超过国内生产毛额GDP的2%,以打造更先进和强大的军队。德国将设立“联邦国防军特别基金”,相关预算将用于投资和军备计划,规划将此项基金写入宪法。
德国社会长久僵化的和平心态,也有重大变化。德国向来抗拒北约盟国要求提高军费,民意向来不支持政府增加国防预算。德国宣布将大幅扩充军力,可说打破过去数十年禁忌。毕竟德国到乌克兰的距离还小于汉堡到慕尼黑的距离,可谓唇亡齿寒,引起“今日乌克兰,明日德国”的效应。
继德国之后,欧洲安全政策也出现典范转移与分水岭。欧盟决定提供4亿5000万欧元,援助乌克兰武器与装备,提供战机以对抗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陆空夹击。此为欧盟首次为一个遭受攻击的国家,提供军援,这在欧盟史无前例。
若仅从战术与战役层次,俄罗斯或许短期借由武力胁迫乌克兰就范;但若从长期战略与战争层次高度观察,俄国可能得不偿失。首先,俄国唤醒德国这个欧盟人口最多国家、欧盟最大经济体、世界仅次于美中日的第四大经济体。德国原就是欧洲强权,仅是披上欧盟外衣遮掩,此层外衣今将被迫褪下。其次,欧洲将更加团结,联美抗俄。最后,长远来看,西方经济制裁将阻碍俄罗斯经济发展潜力。
此外,俄罗斯今后的外交将更加孤立,只能更加往中国靠拢。从地缘政治与价值观的面向,俄中两国是合理的战略联盟,但仅能是权宜性的。毕竟中国不希望与西方完全撕破脸,中国与欧美有巨幅贸易顺差,不会牺牲欧美庞大的市场。如果俄中沆瀣一气,形成“邪恶帝国轴心”,更会加深西方对中国追求霸权地位的高度疑虑,因此此次联合国安理会对俄国的谴责案,中国还是投弃权票。
此次俄国侵乌,对世界强权的启示可能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台湾更是要有“忘战必危”的心理建设。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