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枪成镰刀”是一种对抗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信念。联合国总部和社区民居虽然隔着一条马路,但是在宣扬和平的理念时,两边都能相互配合与呼应。
在纽约的学弟帮我确认了,联合国总部花园那座“铸剑为犁”青铜雕像还在;而拉尔夫·本奇公园那道刻上经文的“以赛亚墙”依然矗立。
称为“铸剑为犁”(Let Us Bea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的艺术品,是前苏联于1959年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由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创作,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
创作意念取材自《圣经·约珥书》3章10节:“要将犁头打成刀剑,将镰刀打成戈矛。软弱的要说,我有勇力。”
在艺术家的眼里,勇者就是这样干:一手握锤子,一手拿刀剑,为了终结战争,须把毁灭性的武器变为生产的工具,造福全人类。
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东侧,对面的拉尔夫·本奇公园(Ralph Bunche Park)内那座通往民居的花岗岩旋梯,建于1948年,与联合国总部大楼同期修建。
旋梯旁的“以赛亚墙”上,刻有经文,取自《圣经·以赛亚书》2章4节:“祂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铸剑为犁,枪成镰刀”是一种对抗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信念。联合国总部和社区民居虽然隔着一条马路,但是在宣扬和平的理念时,两边都相互配合与呼应。
年少时,听闻过联合国的种种,脑海里仍存留那座铜雕和那道墙的记忆。说得直白些,实则是那两节经文形塑了我对联合国的认识。很早就认定,联合国是个有能力和决心,能凭信念去推动和落实美好愿景的国际组织。
今天是“联合国日”,是纪念《联合国宪章》生效和联合国成立76周年的日子,借回溯“铜雕与墙”的警示,重温联合国的一路走来。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下诞生。1941年8月1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西洋宪章》上签名,首次提出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
经过了四年多的酝酿,1945年当二战接近尾声,世界满目疮痍与渴望和平之际,50国的代表于4月25日齐聚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为期两个月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在6月25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6日举行签署仪式。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就此诞生,汇集力量防止世界再发生战争。
联合国的会员国数目,从1945年最初的51个增至目前的193个。
这些年来,联合国历经了许多考验,也取得了诸多成就。而成员国之间,各有各的低潮与精彩;其中,以德国的经历最令人侧目。
德国是在联合国成立28年后才加入成为会员。在联合国的大家庭里,德国让人看见了它不卑不亢、完好地诠释了“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的信念。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政府不再以“军事挂帅”,认真投入于民生工业的发展,使得德国在短短数年间,从战败国跃升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
统一后的德国,如今已是联合国重要的出资国,它先后多次担任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的职务,对世界和平与安全负有特殊的任务。它也朝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向继续努力。
在这之前,“两个德国”——东德与西德,曾经出现在联合国的组织里。
1972年,东西德已在事先达成一项基本协议,双方同意在国际上,各自代表自己的一方。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分别以主权国家身份,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
德国的经验,让人看见,“谈谈”很重要。
联合国从今天开始,迈步踏入成立第76年的里程碑;
近年来,解放台湾统一中国的议题获得更多的关注,相信联合国下一个世纪,一个完整的中国将出现。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